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在线日韩欧美,午夜高清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日韩小视频在线

農業儀器網

對擴大優糧工程標準糧田建設的思考

來源: 本站  類別:技術文章  更新時間:2010-05-19  閱讀
肥沃的土壤和充足均衡的營養條件是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湖北既是農業大省,也是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在國家糧食安全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據全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該省糧食主產縣市包括利川共計47 個。其中,襄陽區、監利縣、棗陽市、曾都區、鐘祥市、沙洋縣、公安縣、仙桃市、京山縣、松滋市、利川市、天門市、洪湖市、宜城市、應城市、當陽市、麻城市、黃陂區、南漳縣、浠水縣、荊州區等21 個縣市被列入國家優糧工程一期,在其中6 縣市實施標準糧田建設。實踐證明,實施這一工程,整治農田的成效較大,提升地力的作用明顯,擴大應用的前景廣闊。
1  標準糧田建設的效果
襄陽、鐘祥、監利和宜城、棗陽、洪湖等6 縣市先后分兩批(2004~2006 年和2006~2008 年) 實施標準糧田建設項目,每縣市建設面積0. 27 萬hm2 ,建設內容包括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地力建設、化驗室建設、配肥站建設等。從已完成項目的第一批市縣來看,獲得的效果主要有:
1. 1  顯著改善了耕地排灌及路網設施 已基本實施完工的襄陽、監利和鐘祥三縣市,共改建各種渠溝175. 34 km,改建涵管斗門947 處,分水閘66 處,新建農橋85 處。按300~500 m交通網格建設機耕道68. 25 km,建設田間作業道40. 7km,平整土地246 hm2 ,新改建電泵站10 座,建設防護林植樹20. 34萬株。實施區域的糧田立地條件大為改觀,防御澇旱能力達到十年一遇的標準。
1. 2  提高了測土配方施肥水平 各縣市通過項目添置完善了化驗室和配肥站儀器設備(測土配方施肥需要用到的儀器有測土儀或者土壤養分測定儀來測定土壤養分,然后根據養分的多少,再給出一份合理的施肥方案。),開展“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一體化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使農民科學施肥的意識明顯增強,水平得到提高,培養了一批科技示范戶和種田能手。三縣市共添置化驗儀器86 臺(套) ,化驗土樣716 個,舉辦技術培訓班120 余場次,培訓農民3 萬余人次。各興建年產能力1 萬t 配肥站1 個,當年共實際生產供應BB肥約1 萬t ,應用面積1. 72 萬hm2 。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5個百分點。鐘祥、襄陽分別以項目輻射帶動全縣測土配方施肥應用面積2. 66 萬hm2 以上。
1. 3  有效提升了糧田土壤肥力 通過平整土地、深耕松土、推行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改善土壤水肥管理,培肥了地力。三縣市實施秸稈翻壓還田約0. 53 萬hm2 ,秸稈覆蓋還田約0. 40 萬hm2 ,秸稈堆漚還田0. 12 萬hm2 ,施用農家肥0. 47萬hm2 ,輪作種植綠肥0. 10 萬hm2 ,低湖爛泥田實行水田壟作266. 67 hm2 。對于耕作層小于15 cm(水田) 或20 cm(小麥地)進行農機具深耕松土1 次,共計面積0. 37 萬hm2 。根據田間抽樣取土化驗結果,實施后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0. 12~0. 46 個百分點,堿解氮增10~18 mg/ kg ,速效磷增0. 2~1. 8mg/ kg ,速效鉀增加0. 8~8. 1 mg/ kg。
1. 4  大幅增加了糧食單產和生產效益 三縣市項目區種植模式有:油(麥) —稻(鐘祥) ,油—稻—稻(監利) ,麥—稻(襄陽) 。按建設要求共實施水稻播種面積1. 06 萬hm2 ,小麥0. 33萬hm2 ,油菜0. 33 萬hm2 。水稻單產6 750~9 900 kg/ hm2 ,比前三年平均單產增加了7. 1%~14. 3%;小麥單產4 470~5 595kg/ hm2 ,比前三年平均單產增加6. 5%~9. 2%;油菜單產1 560~2 235 kg/ hm2 ,比前三年平均單產增加11. 1%~17. 6%。一年共增產水稻840 萬kg、小麥98 萬kg、油菜籽75 萬kg ,共計增加產值1 504 萬元,同時,減少化肥投入520 t ,計價值52 萬元。合計為農民增加收入1 556 萬元,耕地增收1 950 元/ hm2 ,農民人均增收180 元。當年增收值約為中央投資額(如按糧田標準化建設后發揮十年效益計算) ,其投產比則為1∶10 以上。
2  糧食主產區農田利用現狀
47 個糧食主產縣市糧食總產量約占全省的80 %,其中21 個重點基地糧食總產量占47 個縣市的60 %以上。盡管其低產土壤面積比全省比例小,治澇體系初具規模,但耕地質量總體下降,生產能力不強。
2. 1  耕地用養失調,地力下降 全省300 個土壤長期定位監測點的測試結果表明,2004 年與(1982 年) 第二次土壤普查時的結果比較,除土壤有效磷指標上升外,其余養分含量普遍下降。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由2. 44 %下降至1. 92 %。其中旱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多處在1. 0 %~1. 5 %,相當一部分旱地土壤有機質低于1. 0 %。水田土壤有機質也僅為2 %左右,遠低于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土壤有機質含量的3 %~5 %;土壤全氮平均含量由0. 152 %下降至0. 134 %;土壤速效鉀由136mg/ kg 下降至82 mg/ kg ,不僅下降幅度大,而且缺鉀面積進一步擴大,缺乏范圍從19 %上升為75 %,由少部分缺鉀變為大部分缺鉀;缺硼鋅等微量元素面積約為90 %。同時,由于養分失調,土壤物理性狀變差,保水保肥、供水供肥能力減弱,耕地土壤酸化、板結的趨勢繼續加重。
2. 2  農田基礎設施老化,基本建設弱化 糧食主產區內農田基礎設施大多興建于20 世紀60~70 年代,受當時經濟和技術條件限制,工程建設標準低,配套設施簡陋,運行時間長,工程老化嚴重。盡管近些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逐步加大了灌區改造工程、排澇工程改造、生態環境建設力度,部分骨干水利設施狀況有所改善,但田間工程的整治仍相對滯后,渠道輸水緩慢,滲漏嚴重。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和灌溉水利用系數分別只有0. 45~0. 55 和0. 45 左右。糧食主產區內50 %以上的排灌設施帶病運行,抗御旱澇災害能力十分脆弱。同時,農田林網、機耕道不配套。
2. 3  土肥技術服務條件差 全省各縣市土肥化驗室都是20世紀80 年代初第二次土壤普查時興建的,由于受市場經濟的沖擊,土肥行業一度走入低谷,土肥化驗室曾處于長期關門或半關門狀態,儀器設備年久失修,更新緩慢,嚴重老化。要使土肥化驗室重新正常運轉,原有的儀器設備基本上需淘汰。糧食主產區各縣市普遍缺乏必要的實驗、檢測的設備和儀器,難以滿足對土壤、肥料、墑情的研究和監測需要。
2. 4  耕地面積繼續減少,耕地后備資源缺乏 據統計,21 個糧食重點縣市常用耕地面積由1999 年的147 萬hm2 下降至2004 年的140 萬hm2 ,年均減少1. 3 萬hm2 ,年均面積減幅為0. 95 %。湖北省地處中原腹地,耕地后備資源貧乏,全省可開墾僅為全省兩年占用的耕地數量。為緩解發展糧食等農作物生產與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雙重壓力,必須加強耕地質量,提高產出率。
3  擴大糧食主產區標準糧田建設的戰略分析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是國務院批準實施的重大工程,其標準化糧田建設項目是提高耕地質量和產出效益的重要舉措,一期建設已初見成效。為充分發揮工程項目的示范作用,建議加快實施步伐,擴大建設范圍,將其他15 縣市盡快列入國家計劃,同時適當兼顧其他26 個糧食主產縣市,爭取在“十一五”期間47 個糧食主產縣市都能開展標準糧田建設示范,輻射帶動糧食主產區糧田逐步實現標準化。其戰略意義重大,必要條件充分。
3. 1  是提高糧食生產的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的需要 
湖北糧食主產區旱澇災害仍頻繁發生,對該省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嚴重制約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充分發揮和穩步提高。應有重點地進行標準糧田建設,使抗大旱大澇能力分別由3 年一遇、5 年一遇提升到10 年以上一遇的標準,以此帶動主產區全面提高糧食生產抗災能力。
3. 2  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雖然湖北省雨量充沛,但因灌溉方式落后,農用水有效利用率僅為40 %,灌溉水產糧為1 kg/ m3 左右,僅相當于世界先進水平的50 %。開展標準糧田建設,對田、水、渠、路進行綜合治理,可有效改善糧田小氣候和土壤小環境,提高糧田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減輕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充分利用“土壤水庫”的蓄水、調水和供水功能,促進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與灌溉水利用的有機結合,減少對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依賴;通過提高糧田產出率,可適當減少糧食生產占用耕地數量,有利于坡地、低洼田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 3  是優化農業區域布局、促進農民增收的需要 
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西部地區的退耕還林,為糧食主產區提供了市場空間,湖北省應抓住機遇,充分發揮糧食主產省的優勢,大力開拓糧食市場,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為此,有必要通過運用綜合治理措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技術服務條件,為農民提供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和先進實用的生產技術,培肥土壤,提高糧食單產和質量,降低糧食生產成本,促進糧食比較效益的提高和糧農收入的穩步增長。
3. 4  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
湖北省具有南北過渡的氣候特點“, 光、熱、溫、水、氣”等自然資源豐富,糧食生產的區域優勢明顯,土壤宜耕性強,可概括為“南北過渡四季明,七山一水田兩半,山丘平湖五業繁,金浪銀波漫江漢”。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廣闊的生產前景,使糧食特別是水稻、小麥生產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其單產提升空間大,總產增加潛力大,通過標準糧田建設,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更大貢獻。
4  擴大標準糧田建設的措施
湖北省糧食主產區遍及江漢平原、鄂北崗地、鄂中丘陵、鄂東丘陵及鄂東沿江地區,開展標準糧田建設,一方面應針對地域分散、自然條件和經濟基礎差異較大的實際,注重解決鄂北崗地和鄂東、鄂中丘陵崗地區域內糧田干旱,江漢平原及鄂東沿江平原區域內糧田澇漬等突出問題;另一方面要普遍解決田間配套設施、地力培肥和土肥水技術服務手段等共性問題。
4. 1  完善田間排灌設施 
通過興建、維修、改造田間小型排灌站,恢復和提高工程排灌能力,提高低洼地區及干旱地區排灌標準。對支斗農毛渠道進行硬化襯砌、疏浚、漬淤擴挖及防滲處理,適當新建田間排灌渠道,保障灌排水系統的暢通。
4. 2  實施田間工程,實行溝路林配套 
按照“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機能進、土肥沃、水暢流”的標準,搞好各項田間工程建設。以有林道路或較大溝渠為基準,按3. 3~6. 7 hm2 形成格田。在糧田的主要道路、溝渠兩側種植防護林,防風固沙,改善田間小氣候。適量建設機械進田作業通道,方便農機作業。丘陵崗地要按照小平大不平的原則,對部分不平整、不規則耕地適當進行平整治理,實現田園化。
4. 3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采取埋置滲水暗管、鑿置鼠道、設置暗溝或水田壟作等措施,改良冷浸爛泥型水田;采取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措施,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改造土性不良地,使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分別不低于2. 5 %和2. 0 %,或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 1 個百分點以上;采取加厚土層,改造瘠薄地,使耕地熟土層厚度達50 cm 以上;采取深耕松土,改造板結地,使水田、旱地耕作層分別達15 cm和20 cm以上;采取溝壟耕作技術改造宜耕坡地;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改良缺素田;采取節水農業技術,改良易旱地。
4. 4  完善土肥水監測和配肥體系 
糧食主產區以縣為單位,添置、更新土壤、肥料、墑情監測的儀器設備,完善土肥化驗室,加強縣域內土壤肥力、墑情監測基點建設和土肥水技術示范基地建設,為土壤改良和合理施肥提供依據和示范樣板;興、擴建測土配肥站,實行“測、配、產、供、施”一體化服務,為科學肥提供手段,強化服務功能;開展縣域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準確把握不同糧田土壤類型的生產能力、肥力狀況,摸清耕地質量,為因土改良、因土種植、因土施肥以及保護、提高地力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依據。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2024 http://www.zhouyanwai.cn 版權所有: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祥園路88號中國(杭州)智慧信息產業園I座11-13樓

聯系電話:0571-86056609 0571-86059660 0571-88971438

售后服務專線:400-672-1817

浙ICP備09083614號

免費咨詢

  • 在線詢價: QQ
  • 南:13388425012
  • 微信客服
  • 北:19032001373
  • 微信客服